近几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快速增长,艺术品交易额10年增至百倍,交易规模跃居全球第二。但同时,也出现了“李鬼”横行的乱象,假货已成为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一大“毒瘤”。为解决国内艺术品市场“去伪存真”的问题,5月30日,在第3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中国版权协会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心正式成立,推出艺术品“身份证”服务体系,通过提取艺术品的局部细节作为DNA信息进行备案,为艺术品制作唯一的“身份证”。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在成立仪式上指出,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心利用新技术为艺术品市场提供艺术品鉴证和备案服务,希望能推动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规范发展。
造假仿冒以假乱真
如今,在国内艺术品交易市场,造假者的造假手法日趋多样,有些地方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科技化、程序化的产业链,涌现大量高仿作品,如几年前轰动全国的“石鲁遗作风波案”,牵扯出来的近400幅作品全是赝品。造假不仅遏制了艺术家的创新动力,也极大伤害了藏家和投资人的利益,严重抑制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良性发展。这一现象也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多年来,艺术家在人大和政协会议上多次提出了规范艺术品市场的相关提议。
阎晓宏指出,一些造假者仿冒作品,以高价出售,侵害了创作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对发展艺术品交易市场而言是灾难性的。书画艺术品侵权盗版是一种不劳而获或偷盗的行为,情节严重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著名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崔如琢常年参加国内外各种艺术品拍卖与展览。他表示,拍卖行经常请他辨认拍卖品,而这其中就有很多是伪品,甚至有些团伙公然制作、出售假冒艺术品。“海外的一些大拍卖行明文规定对拍卖品不保真。拍卖品以假乱真已是全球性问题,在我国更为严重。”崔如琢指出,未来10年,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10年,其中一部分就是艺术品走向世界。如果造假问题不得以解决,将严重制约艺术品“走出去”。
DNA比对去伪存真
面对艺术品交易市场真假难辨的现状,中国版权协会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心组织全国合格的艺术品服务机构,推出以艺术品特征信息备案为基础的艺术品“身份证”服务体系和艺术品保真数据库体系,面向全社会公开提供艺术品身份数据和保真数据查询服务。中国版权协会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心首批成员机构包括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广东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浙江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山东文化产权交易所等8家机构。
中国版权协会副秘书长、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心主任殷秩松介绍,中国版权协会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心的“身份证”服务,是通过提取艺术品局部细节作为DNA信息并进行备案,以确保“此物是此物,此物非彼物”。
艺术品身份鉴别,是所有艺术品市场流通环节都必须具备的基础服务。在展览、收藏、租借、运输、鉴定、评估、交易、质押等环节,如果没有“身份证”,都有可能发生“狸猫换太子”。同时只有在“身份证”体系基础上构建艺术品保真数据库,才能做到先“存真”再“去伪”,为规范艺术品市场秩序提供保证。“中国版权协会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心提供的鉴证备案服务具有普遍服务、费用低廉、全国通用、数据公开几个特点,和现存一些市场机构单独提供的‘身份证’服务具有很大的不同,更具权威性。”殷秩松介绍说。
中国版权协会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心的成立,得到崔如琢等艺术家的认可。崔如琢表示,鉴证备案中心的成立,不仅有利于解决艺术品的去伪存真问题,也显示出对传统文化艺术以及对艺术家创作的尊重,将对促进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