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已实施一年有余,然而在这个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一些企业还没能准确把握如何运用。本文阐释了《规范》中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审核方式,分析了审核中发现的企业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规范管理,提升知识产权能力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我国首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于2013年3月颁布。在《规范》实施的过程中,有人提出疑问,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真的对企业有帮助吗?
从体系构建的几大要素、体系是否真实运行有效以及实际审核过程中,不难发现,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能大力提升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
从《规范》对建立体系的布局来看,立项、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是形成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对知识产权的获取、维护、保护、运用是体系建立的核心环节,管理者重视、人员配备、经费支持、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合同管理是体系运行的重要保障,内部评审和管理评审是持续改进体系建设不断进步的保证。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概括地讲,就是企业在研发和生产中,尽一切可能获取并保护知识产权,对形成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管理、有效利用的过程。同时对这个过程进行评估,提供一定的保障,更好地促进研发与生产,使这个过程一直处于良性循环。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是整个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并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
如何判断这种管理和利用是否有效呢?《规范》要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要保留所有相关运行记录,并制定相关的程序文件或管理制度确保运行,以证明这个体系运行且有效。除此以外,现场审核也是保证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方法。可以通过和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可以直接查看现场,也可以通过查看运行记录的方式了解是否真实运行且有效。
以上体系构建和体系有效运行,有力地保证了企业能及时获取知识产权,及时给予保护,在人员、经费等基础设施保障下,不断促进企业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管理与运用,如许可、转让、企业重组、投资融资、标准化、联盟等等。让企业利用专利技术在独占市场方面具备强有力的优势。
在实际审核中,有一些企业在获取、利用知识产权方面经验不足,影响了体系的有效运行,导致利益受损,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的优势地位。如某企业曾参与制定国家级标准几十项,但该企业只是从内容的制定方面参与,而未能考虑企业的专利在标准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制定标准前没有了解相关技术在标准中的地位和形势,制定标准后也没有关注相关产品的市场动态,典型的为了标准做标准。实际上,技术标准和产业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谁来主导技术标准,谁就可以从产业化上获得最大的收益,这在参与制定标准之前就要充分考虑。如果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后,企业对做标准的认识加强了,相信在以后的体系运行中,企业在利用专利参与制定标准方面会有很大的变化。
实际审核过程中,还有许多有问题的案例,因为企业本身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同而不同。通过《规范》的具体实施运行,能够加强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全面管理,缩小不同类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差距,逐步加强企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能力。